近期,兰州日报以《对症下猛药,铁腕出重拳,兰州走出一条强力治污之路……如今,举头常见“兰州蓝”》为题,为公众讲述了兰州如何变压力为动力,摘掉“黑帽子”,开创大气污染治理“兰州模式”。
文中提到的“网格化微观站点监测”正是兰州市引进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,该系统以大数据分析为依托,深挖环境问题、梳理管理体制、提出管控建议,并形成集达标规划、源清单、源解析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生态环境质量达标综合解决方案,为政府部门实施更严格的污染源管控措施提供抓手,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据,推动环境持续改善。
大气污染曾是兰州市民的一个“心肺之患”,也是外界认识兰州的一张“负名片”。过去冬季污染严重时,在城中看不到数十米外的建筑轮廓,从山顶上俯视甚至找不到城市的踪影,曾有国外媒体报道说,兰州在卫星上消失了。2003 年,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后,兰州市的空气质量曾一直排在全国后 10 位。因为严重的大气污染,一些市民甚至想方设法到南方城市另谋发展,为的就是呼吸上新鲜空气。
“小时候对兰州的感觉真不好,尤其是冬天,污染太严重了。那时候走在街上,到处都是灰蒙蒙的。有时候,甚至看不见太阳。”家住城关区的李晓峰回忆。
造成兰州市大气污染严重有着诸多原因,除了特殊的地理地貌及不利的气象因素外,还有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,单一的能源结构等等。
先天不足兰州只能先人一步
席大大总书记强调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并出台“大气十条”等系列重大举措,这为兰州市强力治污带来了极大信心。
“因先天不足,兰州防治大气污染必须先人一步。治污底子薄,条件差,也决定了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”采访时,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武卫红感慨地说。
兰州市在强力治污过程中,勇于创新,构建了省市联动、全市行动、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,并在思想上坚决打消“四个顾虑”:一是坚决打消“制约因素多、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”的顾虑,着力破除惯性认识和思维,变压力为动力,变被动为主动,狠下决心,攻坚克难,努力把“不可能”变为“可能”。二是牢牢把握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坚决打消“治理污染影响经济发展”的顾虑,统筹“发展账”与“环保账”,既要“金山银山”,更要“绿水青山”。三是坚决打消“大企业难管、不好管”的顾虑,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的职责,把治污重点聚焦到高污染企业上,探索了驻厂监察等举措,形成污染共治、责任共担的政企同心治污局面。四是坚决打消“治理污染可能带来各种短期矛盾和压力”的顾虑,注重做好政策风险评估、舆论引导、财政补贴等工作,使大气污染治理既取得了实效,也充分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。
对症下药严控污染源
甘肃省委常委、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说,要着力加强工业污染治理、散煤监管、汽车尾气治理、扬尘污染治理和科学分析研判,对症下猛药,铁腕出重拳,赢得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。
针对兰州大气污染的成因和特征,兰州市确定了“以人为本、科学治污、综合施策、标本兼治”的工作思路,在做到了对症下药、协同治理,改善了城市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出行结构,净化了市容环境。
先后建立环境立法、工业减排、燃煤减量、机动车尾气达标、扬尘管控、林业生态、清新空气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 8 大治污工程;推行减排、压煤、除尘、控车、增容、立法、严管、问效等 8 项治污措施;先后实施 210 项重点工业治污项目;启动实施 100 家重点企业出城入园;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,大气污染防治“兰州模式”全面开启,空气质量逐年改善。
兰州范坪热电厂是甘肃省和兰州市政府“十一五”节能减排重点建设项目,已具备年产 40 亿千瓦时发电量和实现 1500 万平方米采暖供热能力。记者走进范坪热电厂时满眼绿意,仿若走进了花园。据介绍,作为兰州市首家实现超低排放的火电企业,自投产以来,逐年进行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,环保设施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已达 7 亿元。如今,二氧化硫、粉尘排放、氮氧化物三项污染物指标,不但优于国家特限标准,而且已接近燃气机组水平,优良指数位列甘肃区域火电企业第一位,居于国电集团公司火电企业领先水平。“绿色是美的象征,更是生命的象征,希望的象征。”该厂负责人还说,他们还将配合政府,在污泥焚烧、垃圾焚烧等方面谋求发展,真正把范坪热电厂打造成为环保、绿色、高质量发展的企业。
作为一名光荣的基层环保工作者,马青曾荣获第九届全国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”称号。她说,为确保企业环保设施正常运行,污染物达标排放,她和众多一线环保工作者数九严寒驻厂;高温酷暑,穿梭在石化、电厂等企业各个装置之间。为了确保在线监测数据真实性,她和同事们还常常爬上企业几十米的脱硫塔、烟囱上,高空查看污染物排放口 ……
“人民群众的满意,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。”马青说。
精准监控锁定污染无盲区
伴随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不断推进,今年兰州市将更加注重“精准滴灌、技防优先”监控手段,也就是通过全时段、全方位监控各类污染源排放情况,科学分析研判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,为靶向定位、精准治污、科学管控和区域考核提供支撑和依据。如利用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、工况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,全时段监督重点企业排放情况,发现企业违法违规排污行为能够在第一时间制止、查处;利用遍布近郊四区所有社区和远郊县区乡镇的网格化监测设备,全面开展溯源分析,精准发现处置污染源,并将其作为指挥调度和考核奖惩的依据;对规模以上施工工地安装在线视频监控及 PM10(可吸入颗粒物)监测设施,全方位、定量化监控工地扬尘;利用无人机全域巡航对城区及周边各类工业企业、土方工地和削山造地、“散乱污”企业、低空面源污染、秸秆焚烧等农业源污染,开展全域无死角航拍取证。此外还有机动车尾气红外遥感检测,走航雷达监测以及正在探索开展的秸秆禁烧远程监控等等,全天候、无盲区监控各类污染源,为市民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提供保障。
治污成为促进开放发展催化剂
兰州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张伟文说,大气污染防治,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、事关经济发展质量、事关社会和谐稳定。
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证明,治理污染“治”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,治污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,反而成为促进开放和发展的催化剂,对兰州市整体工作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:一是环境大幅改善。2019 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96 天,同比增加 39 天,达标率 81.1%,创国家实行新标评价以来最好成绩;今年截至 8 月 6 日,全市优良天数 182 天,同比又增加 3 天,达标率 83.1%,同比增加 1.0 个百分点。
武卫红由衷地说;“好天气来之不易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空气优良天数大幅增加,六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,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,离不开金城环保人的默默付出。”
环境质量改善,优良天数增多,减排效果明显,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下降,市民直接受益的同时,兰州市近年来旅游、招商引资数据逐年攀升,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加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,达到了治理环境与加快发展同推进、双丰收的效果。
广大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,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,好的空气质量使大家逐步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、归属感和幸福感,民心得到凝聚,人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。
李晓峰说,他现在虽然在福州工作,但和同事们聊及“兰州蓝”时,心里总有着满满的自豪感。如今,市民们常在朋友圈晒蓝天,其实就是晒的一份自信、一份骄傲,更是幸福。
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常千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今年是“十三五”的收官之年,也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。在“蓝天”保卫战方面,还要深度挖潜工业源减排空间,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;全面淘汰县级 10 蒸吨及以下的现役燃煤锅炉,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。统筹采取交通管制、非道路移动源管控、低空面源管控和工业排放源压减等措施,严防严控春夏季臭氧污染。持续落实落细施工扬尘“六个百分百”、城市面源污染网格化全覆盖、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和城区非道路机械尾气达标等措施,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。用足用好分析研判会商机制、网格化微观站点监测、工地扬尘智能监控系统、无人机航拍、机动车红外遥感监测、走航雷达监测、巡查督导和量化问效等技防人防措施,进一步有效提升大气污染防治能力。(来自兰州日报http://rb.lzbs.com.cn/html/2020-08/12/content_357810.htm)